互联网造车的企业 问3个问题你敢回答吗?
2015-10-19 10:00:04 来源:每日汽车观察字号:大 中 小
加个大屏、做个手机映射就是智能了?so naive!
与整车销售不断遇冷的情况相比,汽车圈与资本圈里“互联网思维造智能汽车”的话题一直热度不减。众多厂家、媒体、资本玩家等精英前赴后继,持续吸引各方的眼球。
当一个个乔布斯式的发布会褪尽喧哗时,我们需要在渐欲迷人眼的乱花中,冷静地思考一下,所谓的智能汽车到底是根什么葱?
如果以为加个大显示屏,导入安卓、苹果系统,实现手机投射就是智能化,那这些在汽配城就能完成的小儿科就太小瞧了“智能”二字。
笔者认为,智能汽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解放人力、绝对安全的无人驾驶。要真正实现自动操作,不提基础设施配套、法律责任、黑客等外围的问题,单单是车辆本身的技术,就有无数需要攻克的课题。
安全,安全,还是安全!
首先,从汽车自身来讲,如何保证安全是汽车诞生百年以来最本质的问题。
很多互联网造车者的娱乐化思维本质上是对驾驶者注意力的争夺。在没有完备的主动安全技术的前提下,“将汽车变为除了家、办公室之外的第三个网络终端”的构想,是对汽车安全极端不负责任的耍流氓行为。
试想,如果60公里时速,你因为被网页、视频吸引走神哪怕1秒,你的车已经前进了16.6米,这么长的距离会发生什么呢?男司机点烟、女司机化妆导致的瞬间失神而引起的严重事故似乎不少。
所以,只有当碰撞预警系统、车道防偏离系统、自动刹车辅助系统等综合了高级雷达监测技术、行车电脑分析技术、机械及电子反馈技术等在内的主动安全技术真正成熟之时,才能逐渐解放驾驶员的注意力,享受互联网的愉悦。
笔者观察了一下沃尔沃、宝马、丰田、大众等车企使用的最新主动安全技术,按照汽车产业的商品化规律,估计5~10年内,主动安全技术的产业化方面必然会有所突破。所以,汽车厂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,虽相对谨慎,却又都在积极布局。
其次,智能汽车必须实现网络连接,才能达到与外界信息的交互,才有大数据分析的可能,产生下一环节的车载互联网价值。如何安全地实现与外界互联,需要时间。
在实现高速运动中的直接连接互联网的模块通信技术方面,各大厂商正各显神通,但需要警觉的是,前不久克莱斯勒因为一个软件漏洞被黑客外部攻破,导致汽车历史上首次因为黑客而产生大规模召回。这一事件也将坚定汽车厂商严格收紧车载硬件连接端口的决心。
在外部信息支撑方面,智能汽车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。在局域网方面,在日本、美国加州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,某固定的无线频率只能用于车车通信及车与交通设施的通信(中国似乎连这个频率还没确定下来)。此外,精准的定位技术就像车的眼睛,需要又稳又准,还要及时更新地图基础数据信息(前几年,澳大利亚发生过游客按导航指引将车开到海里的事故)。
总结一下,智能汽车是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,高水准实现信息汇总处理并执行的移动工具。这里的信息包括道路等行驶环境、其他车辆以及自身车辆、驾驶员的状态等传统行驶信息,也包括外部网络、局域网络带来的交互信息。
因此,智能汽车必然需要“高精尖”且能够实现产业化的智能与安全技术、设备的支撑,需要整车生产厂家与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企业不断尝试,在博弈中寻找平衡点,需要在实际产品制造中进行大量踏实的测试、积累。
妖孽,问你3个问题你敢回答吗?
这一过程中,无论是资本、制造技术还是互联网方面,都要经历前所未有的创新、试错,急不得、慌不得、忽悠不得。
所以,当下次再有冠以互联网造车的“高大上”企业横空出世的时候,只需静静地问几句:
i.“如何保证安全?”
ii.“是否能保证基本的使用功能?(不会突然死机或三天两头出毛病吧)”
iii.“成本如何?(除了售价,更应关注使用成本)”
自然心如明镜般了然,这究竟是一个大忽悠还是行业创新者横空出世。
最后再啰嗦几句,再花哨的智能汽车,归根到底还是一辆车。汽车是普通老百姓能接触到的最精密复杂的民用机械,使用汽油、天然气、电力等易燃、易爆、危险品驱动,要负重在高低温、高低压、高速度等各种复杂环境中使用,一个螺丝的材质不当、一个装配失误就能导致车毁人亡的大事故。
消费者不是小白鼠,大家都沉下心来,一步一步通过智慧、能力来做真正的智能汽车,才能打造出真正的智能汽车,成就支撑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