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峰:自主品牌不能再只靠销量取胜 品质才是最大支撑
2016-09-26 09:58:04 来源:腾讯汽车字号:大 中 小
在高峰对话环节中,北汽股份总裁 李峰与吉利汽车集团总裁兼CEO就“从销量大国到品牌大国究竟还要击破几道壁垒”这一话题进行了观点分享,李峰认为,两大传统因素(低成本、高效率)和四个新驱动促成了自主品牌在近两年的高速发展,而今年中国自主品牌的整体销量更是有望达到1000万辆的规模。
在李峰看来,未来中国要想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强国,就不能没有汽车,而且也不能离开汽车,如今自主品牌已经成功突破了10万元天花板,除了靠数量取胜之外,还更需要依靠品质来做支撑。
以下为发言实录:
李峰:非常感谢腾讯,TTA已经是第三届了,现在很难有媒体连续为自主品牌做专门的活动,其实我现在出来参加活动非常的少,但是腾讯汽车TTA的活动,从延安开始的第一届我每一次都参加。
我们怎么样从汽车大国到品牌大国,这个路很难,要耐得下心来打持久战,从90年代末期到现在已经15个年头了。这15个年头走下来,坎坎坷坷,曲曲折折,有很多的辛酸、拼搏和过程在里面。我们感觉到这十几年就像安聪慧安总说的这样,是很多沉淀的积累。最典型的就是2014年广州车展(微博),我们看到了自主品牌整体的实力有了很大提升,也看到了很多有竞争力的车型和有竞争力的价格。不光是一两家在发力,而是四五家甚至七八家一起在发力。从广州车展到今天不到两年的时间,自主品牌的占有率提高了6个点,达到了今天的42%。
今年自主品牌的量可以达到差不多1000万辆,在这个里面我们也在思考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,让中国自主品牌突然之间产生了这么大一个变化。我认为可能是2+4这么一个原因,两个传统因素,四个新的驱动因素。两个传统因素就是我们讲的自主品牌,一个是它的低成本,第二是高效率。相对于合资企业来说,这两个是过去最传统的竞争要素。
现在新增了几个要素,我看腾讯几个奖项里面都有涉及,四个新的要素第一就是中国自主品牌最了解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,所以在这一轮中国消费结构变化,就是SUV作为第二辆车,作为第二轮导入家庭高峰的过程当中,自主品牌都赶上了。而合资企业并没有踩上这么强的点,为什么这么说?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SUV的比例已经到了56%,而全国SUV总的比例是在36%,自主品牌高出20个点。并且跟去年同期比,总的比例也上升了10个点,去年同期全国只有26%,现在升到36%,这个比例全球最高。这是我们看到的最大的变化。
第二就是所谓的颜值,这个不展开说了。我们自主设计师造出来的车一个比一个漂亮。
第三就是品质,这个非常非常重要,其他的我不多说,就说两个动态品质,一个就是3CS1000,五年前我们自主品牌差不多是合资企业的十倍,十年前差不多是他的15倍,现在我们主流的自主品牌企业的3CS1000只有它的一倍。也就是说消费者可感知的品质跟合资企业已经没有像过去那么大了。这就是中国自主品牌每一年大家积累的,包括供应商整个资源,包括我们的研发,包括研发过程当中的问题前置。过去在SOP以后还有很多没有关闭的质量问题。现在基本上我们在SOP的时候,基本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关闭掉了。
第二,我们讲的动态品质,NVH。十几年前自主品牌做的车80公里、90公里车速两个人说话基本上没法聊天了,现在NVH做得比某些合资车还要好。中国消费者对内饰和噪音是极其感兴趣的,所以各大家NVH的团队都是花重金在做,NVH和可靠性是两个最难做的综合问题。这个是第三个新的驱动因素。
第四就是互联网,中国自主品牌在智能互联,包括智能驾驶这些方向的推动上比某些同一水平的,普通级别的合资企业做得不差。当然我们跟豪华品牌比不了,因为豪华车毕竟投入大,但是相对普通的合资品牌,自主品牌在拥抱互联网方面走在了最前面。
所以我们有四个新的驱动因素在过去的几年当中都产生了质的变化, 我想未来有一群自主品牌企业在努力的拼搏,不管是国有的,国营的,央企也好,地方国企也好,加上现在还有互联网企业也还开始加入自主品牌的大军,我想中国自主品牌从现在开始,我们就是每往前面走一年,自己能力的积累和信心就会再强一年,和合资的差距也会缩短一些。但是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,因为合资企业毕竟是百年老店,在中国市场上丢掉的份额最近也有一些企业开始做反扑的计划。这个过程仍然是在未来自主和合资在42%的分界线上,但是我相信随着五年、十年,甚至二十年,我们的比例一定会升到50、60,甚至更高,我对自主品牌越来越有信心了。
武卫强:自主品牌短暂的成功之后,怎么才能把这种优势持续下去,怎么迎接这个市场更加惨烈的竞争?自主品牌拿什么去做品牌向上?
李峰:其实之前我们也做过一些研究,汽车企业的成长路径的研究,这个研究的结果就是最早我曾经也讲过的PQB的三阶段发展历史。P就是价格驱动阶段(Price Driver),过去我们看2014年之前,如果从阶段上来划,我自己分析,中国自主品牌2014年之前都是属于价格驱动阶段,就是简单的靠低价,但是我们也在做品质,我们品质没有做得太好,但是没有到质变的过程。从2014年到现在,我认为中国自主品牌到了品质驱动(Quality Driver)这么一个阶段,各家都非常注重这一点。再下一个阶段,可能花十年,甚至更长的时间,我们走到品牌驱动(Brand Driver)的阶段。这三个阶段不仅适合中国,也适合全球,日本汽车也是这么走过来的。韩国汽车进入全球强国也是走三步,韩国汽车到现在还只到Q阶段,B还进不去了,尽管做出了车,但是没有量。
我联想到罗兰贝格有一个调查报告,把全球汽车分成四个层级,第一是豪华汽车,第二是价值的国际品牌,丰田、大众、日产这一类的合资公司,或者在中国叫合资公司。第三类是PSA、三菱、现代、起亚这是一个层级,在国际上这些品牌稍微弱一些。第四类在中国就是自主品牌,如果在今天讲的从量怎么过渡到品牌,我们首先要成为有品牌,有影响的,起码要跟第三层级的竞争,在这个圈层里面竞争,实际上圈层很重要。现在中国自主品牌能不能跳进第三层级,哪怕有一个企业跳进去,起码第三层级里面,罗兰贝格的报告出来,说第三层级我们有一家了,说明我们就看到量了。我相信未来中国有不止一家的企业能够进入到第三层级。
在圈层里面回过头来看,还是回到产品的本原,其实戴姆勒是在第一层级了,但是前几年戴姆勒做得也不好,它是很有品牌的。原因在什么地方呢?产品没有做到位,产品没有做到位是品质没有做的位吗?还是什么?研发商品的定义出了点问题,全球市场依然是第一,但是中国市场购买豪华车的年龄平均比全球要小15岁,所以,戴姆勒前两年车型在中国都是显得这个年龄层不符,50岁左右人买得车,这是符合全球消费定位,但是中国不符合。所以这两年他们把定位调整了,戴姆勒开始回归了。
所以这是在这么样一个高层品牌当中,如果你的产品还不仅仅是因为品质,或者是技术出了问题。你的商品定义层面没有做好,都有可能在一个环节里面出问题。所以,我想自主品牌这个路很长,长周期里面有短周期,但是我想我们还是非常有信心的,特别是现在中国政府提出中国制造2025,未来在中国的制造业当中要想成为全球的强国,不能没有汽车,而且是不能离开汽车,离开汽车的中国制造业也不可能是全球的汽车强国。
武卫强(主持人):对于我们如何从销量大国转向品牌大国的时间节点,能否从自己企业出发做这样一个预测?
李峰:我想抛开这个,还是要拿可量化的东西来比,我们怎么跟合资企业比?主要是跟合资企业比,怎么样来表明我们是品牌向上。光有量也不行,怎么评价这个事呢?我想了这么一个概念,一个是自主品牌这几年确实做的不错,除了看到有爆款车之外,我们换一个维度来看有一个巨大的突破在哪儿呢?就是10万块钱的天花板被破了,而且一家接一家地在破,而且破得很成功,这个我就不举例了,大家也都知道。
还有另外一个维度来看。比如说在TOP10里面,把自主和合资都放进去拉TOP10的单子。在TOP10里面自主车型的单车平均销售收入ASP跟合资比,看这个差距的接近度。我估计到2020年不能说整体进TOP10的车型都能跟合资比,应该有几个车型在TOP里面能够超过合资的ASP。第二是单车平均售价不要按照MSRP来比,扣掉促销,扣掉所有的净收入,拿财务的净收入除以销量得出这个数,叫ASP。这个数如果比合资的也高了,说明我们就破了局或者正在往这上面走。